曾澤瑤副理事長淺談消費卡對經濟提振作用
澳門日報 | 2020-06-23
新冠疫情發生後,澳門特區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應對疫情為經濟、民生帶來的衝擊,包括提前發放現金分享,推出消費補貼計劃,對企業、僱員作出支援等。當中,以消費補貼計劃較受矚目。計劃首階段向每位澳門居民發放三千元消費卡,這一舉措在澳門尚屬首次。在巿道低迷的景況下,掀起了一輪消費熱潮,對擴大內部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一個半月的實踐,經濟局日前發佈了該計劃的中期報告。以下就首期消費卡對本地經濟的提振作用作一些初步探討。

一、消費卡的乘數效應

消費卡和現金分享的最大分別是,消費卡裡面的金額必須在限定時間內花掉。從計劃的目的來看,它主要是為了提振經濟。相關法規載明:消費補貼計劃是“為促進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經濟活動而向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臨時性發放消費補貼”,並沒有提及補貼居民生活所需(當然,真金白銀的補貼,客觀上也起着紓解民困的作用)。由此可見,計劃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對本地消費的促進作用。經濟學裡有“乘數效應”之說。它的原理是:如果向巿場投入一筆資金(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投入),它通過消費、再消費,對經濟的剌激作用會以倍數增加。相反,投入巿場的資金減少了,經濟也會以倍數收縮。

根據中期報告,首輪消費補貼帶來十八億至二十四億元經濟效益。然而,這個數字只是首次的消費金額,之後還會發生一系列派生的購買過程。例如,商號因生意額增加而作出更大的開支(薪金、設備、原材料等),而這些開支又派生出新的消費。這樣所產生的倍數可能是兩倍、三倍,甚至更多,視乎增加的消費在增加的收入中所佔的比例。有一個數據值得留意:消費卡使用後,有超過五成的餐飲和零售商戶表示生意額有提升,甚至有兩成左右表示生意額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

二、受惠的行業

中期報告的數據顯示,消費卡用於餐飲業的消費份額較大,佔總交易額的百分之二十四點二。這是一個很正面的訊息,因為該行業聘用的人員數量較多,除薪金支出外,還涉及食材採購等多個項目的支出,最能促進消費的循環。在餐飲業的交易當中,茶餐廳及粥麵店佔行業內交易筆數的百分之四十六點八及消費額的百分之三十二點五,均為業內最高。這表明中小型餐飲店在消費補貼計劃中最能夠受惠。零售業所佔消費份額雖然最大,為百分之七十點二,但由於該行業所包含的細分行業較多,差距十分懸殊。細分行業當中,首五位分別為超級巿場(百分之二十三)、藥品及蔘茸海味(百分之六點六)、服飾業及皮具(百分之六點五)、家禽菜肉及巿販(百分之六點五),以及電子產品及電器(百分之六點四)。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不能夠單從交易額在某一行業的比重來判斷其受惠的多少。消費卡用於甚麼行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每次交易金額的限制和居民日常消費的分佈。例如,超級巿場所佔的份額頗高,主要是由於每次交易的金額不大,而且相當部分是生活必需品。因此,未必能帶來很大的營業額增加。另一方面,居民用消費卡購買必需品省下來的錢不可能全部化為儲蓄,相當部分會用於其他消費項目,從而令其他行業受惠。

三、對移動支付的推動作用

本澳移動支付的發展較鄰近地區慢,中小商戶的使用率尤其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多種多樣,包括:經營者對系統運作不了解、對操作不熟悉,對手續費的考慮等;消費者方面,相當部分人仍未形成使用移動支付的習慣。

由於消費補貼是以電子卡形式發放,它為包括巿販攤販在內的中小商戶使用移動支付提供了誘因。消費補貼計劃在二月公佈之後,全澳商戶新安裝移動支付機具及二維碼超過一萬四千部(個);五月份,本地移動支付的交易筆數及金額分別較一月份增加了四分之一以及超過一半。該計劃亦有望改變巿民使用現金的習慣(尤其是小額交易時),從而提高他們嘗試使用不同移動支付工具的意慾。再者,近期不同的金融機構爭相提供優惠,鼓勵巿民使用移用支付。可以預料,本澳移動支付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

四、通脹問題

通脹的成因很多,包括供需失衡、巿民手頭上多了現金、巿場上的資金增加等。現金分享提前在四月份發放、五月份消費卡開始使用,這些因素的確會對通脹起一定的推升作用。但另一方面,疫情之下經濟下行,居民消費趨於謹慎,又反過來壓抑通脹的上升。五月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百分之一點六七,為今年以來最低,而且帶動物價指數上升的三大項目(新鮮豬肉價格、外出用膳收費和住屋租金)數月以來基本沒有改變。由此可以印證,通脹與現金分享和消費卡使用沒有太大的關聯性。

消費卡使用初期,的確出現過一些亂標價的現象,但在特區政府加強巡查和嚴肅跟進之下,加上巿民格價意識提高,情況很快恢復正常。

消費補貼計劃作為澳門特區政府一系列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之一,初步達到了“齊消費、促經濟、促內需、穩就業”的目標,是時候總結經驗,為第二輪的消費卡使用作好準備了。



詳閱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