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電子支付工具繁雜 首要工作:「大聚合」
力報 | 2020-06-03
目前市面上多家本地金融機構已推出共11種移動支付服務,大致可分為掃碼支付或感應支付的電子錢包及虛擬卡等;但正因目前支付工具選擇多及分散,令商戶及市民在使用上均造成不便。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早前亦提出聚合過程的構思,並爭取明年可作突破,讓市民在使用上更趨方便。

有商戶東主表示,現時每個支付工具都有各自器具,鋪裡要放數部機具才能應付所有支付平台,使用上會有不便,認為政府可以設法作出簡化;市民意見亦指當局可參考內地做法,進一步統一支付工具。

系統不一各自為戰

商戶及市民意見中的簡化及統一支付工具,其實便是政府所提出聚合過程,然而在聚合過程會有何難點,如何能作出有效聚合。銀行業議員葉兆佳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目前各機構的移動支付工具均有各自的系統,無疑是電子支付發展上的一道障礙,因此現時社會關注的已不是支付工具的多寡,而是其使用時便利程度。

他解釋,目前各機構間是使用不同機具,各機構間因各種不同的商業原因而未能做到收付款互通;又指出在聚合支付過程中,現時在科技硬件上基本是沒有問題,而問題是在於各機構間的協調,據悉有關當局正研究制定相關要求,來權衡各機構間的商業考慮,促使能達到最終的聚合支付。

澳門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對於聚合支付過程亦建議,高權力機構可考慮推出統一支付二維碼,從而做到各支付工具機構之間互聯互通。

小商戶未必接受

本澳的電子支付發展雖然較慢,但近年隨著政府的有力推廣,以及近期電子消費卡的推出,令電子支付已在本澳有進一步的普及,而未來又能否成為全民的主流交易消費呢?現時較為年輕的市民一般都會較常使用電子支付,更有市民指現時即使忘記帶銀包都問題不大,因只用手機支付已可在本澳大部分商戶進行付款。而較為年長的受訪者則接受程度較低,通常對手機的支付工具感到麻煩和不懂操作而未有使用。

葉兆佳表示,電子支付定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特別是在使用手機應用程式作為支付會再進一步普及。但未來主要是商戶,尤其是小商小販是否願意接受,因目前本澳相關電子支付工具商戶需付給機構的費率是較高,相信若費率能達到合理水平,在商戶層面便會進一步普及。

完善法規強化保安

劉本立亦指出,近日由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及外匯局發布的《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的意見》中,提出推進大灣區移動支付無障碍示範區建設;他認為此舉有助本澳以後發展電子支付,或日後本地的支付程式亦可到內地使用,同時內地旅客來澳亦可暢通無阻地使用相關支付程式等。

在法律法規上的問題,澳門政治經濟研究協會理事長唐繼宗表示,當局應制訂及出台相關法律制度,來規管及監控有關電子支付交易時成本費用,避免有機構從中獲取過分利潤,造成商戶或市民的損失;另一方面便是安全性問題,因電子支付程式需獲取及儲存大量客戶的私人數據,而相關數據亦需相關法規作出監管,避免造成被非法利用。

移動電子支付使用 近年以十倍增速

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廣本澳的電子支付發展,經濟局表示,目前移動支付在商戶層面已得到廣泛使用。根據金融管理局數據,截至2020年3月,澳門可受理移動支付的終端機及支付二維碼數量超過4.3萬(包括約3.6萬台終端機及7,000個二維碼),較去年同期上升近一倍,與2017年底相比,增加近九倍。

交易數據方面,2019年全年的本地移動支付交易筆數達1,652萬,交易金額為12.3億澳門元,分別是2018年的12.3倍及13.7倍。

當局又指,自政府推出「消費補貼計劃」及電子消費卡發放以來,進一步鼓勵商戶採用電子支付,擴大電子支付應用的覆蓋面;自2月中至5月中,已新裝機的場所超過6,000個,當中超過800個市販。

劉本立指出,是次電子消費卡的推出,很大程度助力了本澳電子支付的普及發展;根據其最近作出的調查所知,本澳商戶及食肆最近有超過五成的交易均是由電子消費卡完成。



詳閱澳門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