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粵港澳合作發展論壇”
澳門經濟學會 | 2019-09-21
今年是建國70周年,澳門特區成立20周年,亦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與實施之年。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挑戰及策略”的主題,澳門經濟學會、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連續第二年共同主辦“粵港澳合作發展論壇”,並首次於澳門舉行,粵港澳三地專家學者聚首濠江,彙聚智慧,為配合國家所需、發揮港澳所長,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共襄良策。

論壇於今(21)日上午十時假澳門大學開幕,澳門經濟學會劉本立會長、暨南大學張宏副校長、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許志樺署理所長等出席開幕式並致辭。澳門經濟學會劉本立會長指出,大灣區規劃綱要實際上體現了點、線、面輻射理論在內的區域經濟學的許多重要理論,但理論在實踐過程中,也會產生許多問題,同時會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的舞台。逾百位來自國務院港澳辦港澳研究所、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香港中觀研究所、香港馮氏集團、澳門經濟學會等機構,以及中山大學、暨南大學、中央財經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等內地和港澳知名高校的專家學者參與是次盛會。

本屆論壇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挑戰及策略”為主題,首先由四位長期關心和研究粵港澳合作的專家學者發表主旨演講。國務院港澳辦港澳研究所副所長謝兵發表了關於粵港澳大灣區規則機制銜接的初步研究;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少波提出,以功能性金融中心為導向建設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建議,深圳河套地區或可改為建香港公屋以及吸引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就業等;澳門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曾澤瑤認為,無縫的基建對接以及便利的通關措施將有助澳門更好地融入灣區。

論壇下午的議程為嘉賓專題發言,由多名熟知三地社會經濟情況的嘉賓,就“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定位與策略合作”以及“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與科創走廊城市的引領作用”兩大議題各自發言,掀起頭腦風暴,熱議灣區建設。

關於“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定位與策略合作”方面,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鍾韻指出,大灣區是“一帶一路”倡議下國家對粵港澳區域合作提出的新戰略,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這也為澳門帶來了新機遇,使澳門能全面高規格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拉近了澳門與珠三角各城市之間的聯繫;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關注港珠澳大橋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認為大橋可推動多個產業領域的緊密合作,同時帶動大橋兩側“橋頭經濟”的發展,在民生範疇為灣區居民提供更多選擇機會;澳門大學博彩研究所所長馮家超從旅遊產業合作的觀點論述,建議澳門短期內可以與灣區其他城市共同開發針對國際客源的一程多站旅遊、共建大型綜合場館或開發大型國際會議、開展智慧旅遊科技研發合作、以及旅遊教育合作等。此外,亦有講者從經濟協調發展、中心城市的集聚效應與擴散機制、跨界治理、交易成本等的視點,多角度探討今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策略。

關於“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與科創走廊城市的引領作用”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秘書長劉偉發言時指,澳門是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肩負建設世界級旅遊目的地與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交流中心的使命,認為未來應加強粵澳之間青少年文化創新創業方面的合作;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院長覃劍談到另一中心城市廣州的引領作用,指出廣州應重點從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着手建設;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周桂榮回顧香港交通歷史的發展,指出隨着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內地和香港高鐵的建設,香港與鄰近地區的交通網絡更為可觀,大灣區可成為“一帶一路”的南方樞紐;澳門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李振國提到澳門作為科創走廊城市的作用,指出澳門除直接投入科研項目外,更可在科研配套服務上創造發展空間,利用緊密的對外聯繫及作為特區的獨特優勢,發展成為區內重要科研要素及成果的資訊、監督及交易平台。亦有學者圍繞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合作拓展土地利用、區內城市的旅遊協調發展等方面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建言獻策。

論壇最後由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鍾韻作總結發言,並在下午六時半完滿結束。鍾韻表示“粵港澳合作發展論壇”本身體現了粵港澳三地間良好的人文交流,下屆論壇將移至香港舉行,期望論壇可以促進三地民間智庫及學界的交流與合作,助力特區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